歐洲引擎熄火,究竟受何拖累?
上周五,歐洲各國及美國6月Markit制造業PMI,服務業PMI初值集體出爐,結果可想而知,幾乎全軍覆沒。其中德國6月Markit制造業PMI初值錄得41,位列所有國家最低。從2021年年中開始,德國的該項指標表現就一路下滑。曾經的歐洲最大的國家和主要增長引擎為何成為了歐洲經濟的最大拖累?
這其實和德國的經濟結構有很大的關系。德國經濟疲軟的核心問題是對制造業的高度依賴。在以往的經濟危機中,德國可以利用世界對德國制造産品永不滿足的需求,依靠自己的工廠擺脫經濟衰退。但當前短期問題和結構性問題交織,意味著情況已不同以往。去年俄烏沖突爆發並開始限制天然氣供應後,對能源有強烈需求的制造商受沖擊尤其嚴重。據統計,2021年俄羅斯天然氣占德國天然氣進口總量的一半以上。能源價格的急劇上漲使商品生産成本激增,導致生産利潤下降。
今年4月份,德國制造業能源密集型部門的産量較去年同期下降了12.9%。整個歐元區的工業産出略高于去年同期。在二十國集團成員中,德國是除俄羅斯以外唯一在2023年第一季度國內生産總值(GDP)較上年同期下降的國家。在此期間,德國的GDP萎縮了0.5%。德國的疲軟是今年年初導致歐元區陷入衰退的因素之一。當地時間6月26日,德國IFO經濟研究所公布的數據顯示,經季節調整後,德國6月商業景氣指數從上月的91.5點降至88.5點。數據顯示,構成商業景氣指數的制造業、貿易、服務業和建築業4項指標當月均環比下降,其中,制造業指標已經降至2022年11月以來最低水平。
除了地緣局勢的影響外,德國經濟的深層次結構也面臨嚴峻挑戰,包括代價高昂的向可再生能源轉型,全球供應鏈的變化,熟練工人短缺,所有這些因素都使在德國生産商品變得更加困難和昂貴。在大型發達經濟體中,德國對生産和出口的依賴不同尋常。根據富國俱樂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數據,2021年制造業占德國GDP的19%,約為美國、英國和法國這一比例的兩倍。
幾十年來,德國一直保持出口順差。但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顯示,自2016年以來,德國的出口順差一直在萎縮,去年達到200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在制造業搖搖欲墜的同時,德國經濟的其他支柱——消費和服務業——也未能恢複景氣。德國今年陷入衰退的部分原因是,食品和能源價格飙升導致家庭支出下降。而今歐央行仍未有停止加息步伐的迹象,可能會繼續給消費和投資帶來壓力,可能將導致德國第三、第四季度GDP持續下降。
2023年06月28日 許曦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