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退」,一個負面的詞——是商業周期中非常正常但卻令人不快的一環,在擴張期和收縮期之間波動循環出現。在經濟繁榮時期,經濟快步穩健增長,資産價值上升。低失業率和低利率展現出的正向作用,促使資本為了更快發展而申請更多低成本的借貸。
但是,當經濟過度狂歡,必然得付出「泡沫」的代價——債務違約的發生,導致資産價值下降。不斷惡化的財務困境可能導致企業倒閉、生産萎縮甚至負增長以及高居不下的失業率。當經濟領域內的經濟活動短期明顯下滑,意味著「經濟衰退」已經開始。
什麽是經濟衰退?
經濟學對「經濟衰退」提出了量化的教科書定義:當國內生産總值(GDP)連續兩個季度下降,代表經濟正處于衰退中。這項定義讓分析師、媒體和公衆可以非常清晰而方便地掌握經濟正處于什麽階段。但這只是相對大衆而言,經濟學家對商業周期的看法則略有不同。
在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是受官方認可的判斷經濟擴張與收縮的專業機構。國家經濟研究局有時會在事實發生一年或更長時間後才確定經濟衰退已經發生。並且,NBER 對經濟衰退有精確的定義,即:
「該期間內,整個經濟體內的經濟活動顯著下降,並且持續數月以上,通常體現在實際 GDP、實際收入、就業、制造業和零售額中。」
本質上,經濟衰退需在相關經濟指標上,同時滿足深度、廣度、長度三個維度的衡量標准,才能被判定為衰退——盡管評估指標之間或會相互抵消弱化。
NBER 會正式對外宣布經濟衰退的開始,但不一定是基于連續兩個季度的 GDP 數據體現的經濟負增長。這是因為 GDP 是一個非常廣泛的衡量標准,並且有可能會受到國際貿易或政府支出等幾個更廣泛的因素的影響。因此,該局還會衡量其他指標數據,例如失業率上升、批發零售業銷售數據,以及制造業、服務業和收入等其他數據。這些指標數據的發布頻率為每月一次,不像 GDP 每季發布一次,所以及時性更好。
自1950年以來,美國還未曾經歷過除了經濟衰退期之外的連續兩個季度的 GDP 下降。
是什麽原因導致經濟衰退?
可能導致衰退的誘因有許多,從突發災難如戰爭,到不受控制的通貨膨脹,或多種因素綜合累加的結果。一些主要驅動因素如下:
- 無預警的經濟沖擊——這類事件會對企業和消費者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例如,過去18個月的能源價格沖擊便被拿來與70年代的石油危機做較。當時,OPEC 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切斷了對美國的石油供應,導致經濟陷入衰退 [1]。
- 居高不下的通脹率——從各方面考慮,價格隨著時間的推移穩定上升其實並不是一件壞事。但過度通脹卻往往意味著央行將快速提高利率以控制通脹,有可能進一步抑制經濟活動。異常高的通貨膨脹導致貨物價格高居不下是70年代石油危機爆發時的一個社會問題,當時美聯儲不得不采取快速加息的手段以抑制通膨 [2]。而這一舉措最終導致經濟衰退。
- 過度負債——如果債務成本(利率)太高,企業和個人可能難以償還貸款。這將會導致債務違約和破産,最嚴重時將會致使經濟傾覆。引發2008年金融危機的房地産大泡沫,就是過度負債從而導致經濟大蕭條的最好例子。
- 資産泡沫——這種情況與過度負債密切相關。受到情緒驅動,投資者盲目地推高風險資産的價格,從而使股市和房地産價格遠遠超出合理估值。當這些泡沫破滅時,就會出現經濟衰退甚至更糟的情況。
經濟衰退的關鍵指標
雖然沒有人能夠肯定地預測經濟幾時會開始衰退,但是以下幾個關鍵指標或許能讓你提早洞察出經濟衰退的可能性。
- 失業率上升:人民失業是經濟即將放緩的一個重大警告信號,因為這意味著企業和公司,甚至是整體經濟沒有增長。目前令經濟學家煩惱的是,2022年的就業增長依然強勁,美國的就業崗位每月增加數十萬,而且工資也在提高。
- 消費者信心調查:消費者信心指數是了解消費者支出情況的風向標。作為美國經濟的主要驅動力之一,如果消費者信心指數看起來不樂觀,代表消費者將傾向于勒緊褲腰帶過日子,那麽較低的支出將會沖擊企業盈利,甚至拖累經濟增長。例如,今年5月的個人消費顯示支出和可支配收入下降,這項消息出來後引發市場開始猜測經濟動力或將放緩,以及經濟衰退的可能性增大 [3]。
- 股市被大幅抛售:自1948年以來,發生過12次跌幅超過20%的股市崩盤,當中有9次都伴隨著經濟衰退。擔憂經濟活動放緩而陷入緊張情緒,最終恐慌抛售持倉的投資者是主因。
- 領先指標:我們還可以從其他月度發布的數據來觀察美國的經濟是否有所放緩。當中包括咨商局領先經濟指數和 ISM 采購經理人指數。此外,滯後指標和美國國債收益率曲線也可以預警經濟即將下滑。
歷史上的經濟衰退
根據 NBER 的數據,自1854年以來,美國曆經了34次經濟衰退。1945年至2009年間發生的經濟衰退平均周期為11個月,而較早期的經濟衰退往往會持續超過20個月 [4]。
近期兩個案例是:
- 發生在2007年12月至2009年6月之間的金融危機。是次衰退幾乎是美國近期經濟衰退周期的兩倍,發生的部分原因是房地産市場的泡沫破裂以及次貸違約。
- 互聯網泡沫引發的經濟衰退發生在2001年3月和2001年11月。科技泡沫導致股市崩盤,再加上911恐怖襲擊和會計醜聞共同將美國經濟推入衰退。
經濟衰退的影響
經濟衰退的真正影響為造成廣泛的失業、工資下降和企業倒閉。人們尋找另一份工作變得更困難,而在職員工也很可能面臨減薪。許多人將付不起貸款和各種賬單,借貸方因害怕不良率上升而收緊抵押貸款和其他貸款的標准。
股票市場、房地産和其他資産也將相繼貶值。有趣的是,作為股市標桿的標準普爾500指數(S&P 500)已從今年1月的高點下跌23.6%,與該指數在過去經濟衰退中的24%跌幅中值一致 [5]。這或許意味著,至少近期一些充滿挑戰的經濟環境因素,已經反映在股市裏了。
參考資料
- “1973 Energy Crisis: Causes and Effects – Investopedia”. https://www.investopedia.com/1973-energy-crisis-definition-5222090. Accessed 25 July 2022 .
- “How the Great Inflation of the 1970s Happened – Investopedia”. https://www.investopedia.com/articles/economics/09/1970s-great-inflation.asp. Accessed 25 July 2022.
- “US Consumer Spending Cools in Sign of Economy on Weaker Footing – Bloomberg”.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2-06-30/us-inflation-adjusted-spending-declines-for-first-time-this-year. Accessed 25 July 2022.
- “US Recessions Throughout History: Causes and Effects – Investopedia”. https://www.investopedia.com/articles/economics/08/past-recessions.asp. Accessed 25 July 2022.
- “Recession? Soft landing? Stagflation? Investors assess economy’s strength – Reuters”.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a-stocks-weekahead-idTRNIKBN2OJ1YD. Accessed 25 July 2022.